校内新闻
    校内新闻

    “深入推进十九届六中全会学习,校地联动打造实践育人新阵地”:山西省运城市红色文化和国情文化建设座谈会举行

    发布人:sxzz发表时间:2021-12-27点击:

    马克思主义学院讯(通讯员 张志庭)12月22日,“深入推进十九届六中全会学习,校地联动打造实践育人新阵地”:山西省运城市红色文化和国情文化建设座谈会在我校科学会堂301会议室顺利举行,会议重点围绕深入挖掘运城市的特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构建双方合作的育人阵地并就合作相关事宜进行交流座谈。运城市委宣传部二级调研员段利民、运城市委宣传部干部科科长石爱宇、宣教科科长史宏斌以及宣传部办公室、运城日报社、运城广播电视台、河津市委宣传部、河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芮城县委宣传部、相关文化场馆负责人等一行14人来到我校,与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永祥、学院正处职组织员董俊敏、党委副书记邵莉莉、副院长邵彦涛、党史党建教研室教师代表、党史宣讲团、研习社成员代表等共同座谈。座谈会由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永祥主持。

    会议伊始,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永祥对山西省运城市委宣传部领导带队一行专程来校进行交流座谈表示热烈欢迎。他谈到,华中师范大学作为有118年办学历史悠久的高校,学科门类齐全,学校建有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等,在文化产业建设、旅游业策划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全国重点马院,第四轮学科评估A类学科,学科实力雄厚,有优秀的教师专业队伍和科研团队,特别是作为我国最早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等层次招生单位,一直注重人才培养创新;学院党史学科历史悠久,还建有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学院较早成立了企业文化研究中心等,在学院发展过程中一直很重视理论研究、科研创新、实践教育,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此次座谈会为其打造广泛的实践育人新基地,为其教师队伍建设、思政课教师研学培训、学生党建及社会实践活动等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渠道,双方要结合专业领域、研究对象找到更多的契合点,发挥各自优势,开展深入合作,希望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实践效果和运城文化建设效果。

    座谈会期间,运城市宣传部二级调研员段利民同志对运城市的相关情况做了介绍。他指出,运城市作为山西省的“文化大使”,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中共早期革命实践的活动,培育出“黄河根祖文化,关公忠义文化、尧舜德孝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其深厚的文化传统优势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受到山西省委和地方领导的重视。运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具备丰厚的文化资源和优良的实践创新经验,并且在城市的产业发展、爱国教育基地建设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由于缺少理论的总结和指导,运城市主要集中于顶层设计发展,“点”“面”建设未能形成较好的联动,部分传统文化也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开发,一方面诚挚邀请我院师生深入运城市研学,进一步挖掘运城市的文化资源,另一方面也希望联合我院师生共同开发一些项目课题,在其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总结与升华,并对实际工作进行指导。希望通过此次校地联动,结合运城市“五个体系、十大工程”的发展规划,着力打造国情文化、红色文化,使其文化“活起来”,探索出一条有特色、有深度的文化育人之路。并播放了精心制作的《这里最早叫中国》运城市宣传片。

    随后,我院师生与运城市来访一行就怎样开展育人阵地建设及合作展开了积极的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党支部书记张安副教授谈到,他对运城有亲切的感情,在研究生阶段就专题研究过运城市有关红色文化,他指出,运城市作为中共早期根据地建设和发展的区域,能为中共党史理论研究和史学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史料,要主动深入发掘其红色遗址、史学文献资料蕴涵着巨大的价值;学院团委书记赵芸逸结合团委学生工作经历以及大学生社会实践经验,谈到要重视大学生群体的创造性,开展更有创新性的文化推介,其中借助抖音、B站等短视频平台以及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进行文化传播形式的多样性创新,以此推动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文化、感受文化、传播文化;学院工会主席谢从高教授则从乡村振兴的角度出发,就运城市丰富的文化资源走入寻常百姓家的途径、形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邵彦涛副院长谈到他曾多次前往运城的感想,并联系生活实际,结业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工作,强调要讲好红色故事,要将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中的英雄人物故事更接地气、更生活化地讲述出来,要注重发挥运城市大学生的作用,开展更深入的教育实践传播活动;学生代表蔡沐琳则对“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相互间的转换”分享了自己的看法。运城市委宣传部同志认真听取了我院师生的想法,双方进行了更深入的交流。座谈会气氛活跃,探讨深入,思想碰撞激烈。

    座谈会最后,孙永祥书记总结说道,此次座谈会加强了双方的了解,推动相互的发展,从教育者的角度和研究者的角度来看,双方都有一致、明确的目标,希望今后能够进一步加强交流、互通有无。学院将尽快将拟定的《合作协议》提交至学校审核,尽快推进签订,构建起联动的实践育人阵地。至此,座谈会圆满结束。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27-67868922 邮箱:shuangchuang@mail.ccnu.edu.cn
    • 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