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重要会议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质量党建、精准思政工作向高校延伸,打赢高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及时掌握各创建单位工作进展情况,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对首批入选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以下简称“双创”工作)的创建单位展开跟踪调查。在梳理分析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上各创建单位信息发布情况、部分创建单位报送7—8月常规信息基础上,形成动态分析报告如下。
一、信息报送情况
自“双创”工作开展以来,各创建单位坚持严格对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对表教育部党组关于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部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对照相关文件要求,积极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发布工作进展情况,主动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华中师范大学)报送月度信息。
(一)思政网展示情况
1.信息发布数量
大部分创建单位能够按照要求,按时保质保量地发布工作情况。7月期间,有9家示范高校、55家标杆院系、30家“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224家样板支部在思政网上发布信息。8月期间,有7家示范高校、39家标杆院系、51家“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26家样板支部在思政网上发布信息。
图1 7—8月发布信息单位占各类型创建单位百分比
从发布信息的单位占各类型创建单位百分比统计来看(见图1),示范高校信息发布的积极性最高,标杆院系其次,样板支部最低,总体上较5、6份信息发布的单位数量有所下滑。
从各类型创建单位信息发布的数量来看(见图2),7月示范高校的平均信息发布量在7篇左右,标杆院系在7篇左右,“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在3篇左右,样板支部在5篇左右。8月示范高校的平均信息发布量在8篇左右,标杆院系在12篇左右,“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在3篇左右,样板支部在4篇左右。
图2 7—8月发布信息的单位平均发文情况
总体来看,部分创建单位能够在认真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活动载体,发挥自身特色开展丰富的党建活动,并及时在思政网上发布信息。但仍有一些创建单位未利用好思政网信息平台,还需提高宣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借助思政网平台对党建工作成效和进展进行深入宣传、总结,形成宣传合力。
2.信息阅读量
大多数创建单位能够重视信息宣传力度,保证创建工作有效落实。截至8月底,各创建单位在思政网发布信息总阅读量已经超过125万次,宣传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见图3)。有9家单位的阅读量超过1万次,有50家单位的阅读量超过5000次,有189家单位的阅读量超过2000次。从具体数据来看,总阅读量在2000次以上的单位中,示范高校达到100%,标杆院系为47%,“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为19%,样板支部为13%。由此可见,一些创建单位虽然在信息发布数量上有所提升,但是未就发布的信息进行广泛宣传,没有起到及时的宣传效果。
图3 截至8月底各创建单位整体阅读量
(二)月度信息报送情况
从信息报送数量看,各创建单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仍然能够积极进行月度信息报送。7—8月份,有9家示范高校、79家标杆院系、72个“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报送了常规信息。另外,在7月和8月期间,共有28个样板支部主动对“双创”建设情况进行报送。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绝大多数创建单位能够结合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开展党建工作,对标一系列“双创”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疫情防控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及时报送常规信息,并保证信息质量。此外,总的来看创建单位信息报送的总量相较于5、6月份所有下滑,且仍有部分单位未能报送或按时报送。这些单位应严格贯彻相关文件要求,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以“双创”工作的推进和开展为契机,不断增强党在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和组织力。各创建单位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大局观念,进一步夯实高校党组织的政治能力,不断提升创建单位内部的理论学习能力、政治鉴别力、政治定力,把政治和日常工作结合起来,以过硬政治保障教育教学,为全国高校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内容分析
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上发布的信息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华中师范大学)接收的信息来看,各创建单位主要从强化政治引领、夯实理论根基、提升领导能力、党建与业务融合等方面开展“双创”工作。
1.提高站位,抓牢政治建设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就是要发挥政治指南针作用,引导全党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把全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来。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9周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各创建单位始终坚持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持续推进政治建设的工作实效,突出抓好党的政治建设这一根本性建设,全面提升党建工作质量。东北大学党委推进“四个一”行动计划,通过分党委和党支部收集“战疫故事汇”作品50余部,将10部具有支部特色的“战疫故事汇”上传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相关专栏。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党委开展“庆七一主题活动周”活动,以线上线下同堂、师生党员共学共议的形式,将党的历史、重要事件、战疫情等内容再现课堂,并开设建党99周年专栏,集中展示学院党建典型经验、示范活动、战“疫”事迹以及先进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等。青海大学化工学院党委召开庆祝建党99周年暨“七一”表彰大会,对在巡视整改、主题教育、疫情防控等工作中突出的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进行表彰。
2.强化教育,化解思想引领难点
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党的思想建设要突出政治信仰、对党忠诚教育,塑造政治灵魂、政治品格,加强思想建设是筑牢党建根基的重要途径。各创建单位积极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持续推进党建“双创”工作,把思想建设的成效切实体现在创建过程中,不断开创思想建设新局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党委举办以“讲战疫故事、悟初心使命”为主题的专题党课,邀请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队员代表为学校师生党员讲授战疫精神专题党课,激发师生党员奋勇争先、敢于担当的思想意识和践行初心使命的行动自觉。上海大学理学院党委组织开展“党徽闪耀”毕业生党员教育活动,通过听书记讲大学最后一堂党课、重温一次入党誓词、捐一本励志好书、书写一份离别、为学校发展献一策的“五个一”教育活动,增强党员意识,树立党员形象。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党委采用“四学”模式,通过依托“大讲堂”,集中授课“领学”;组织“大讨论”,互动交流“研学”;开展“分享会”,云端平台“网学”;设立“先锋岗”,志愿服务“践学”的学习方式,引领师生党员以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第一党支部在“凤凰书苑”APP红色经典课程系列中上线了四门党建“听课”,包含《<共产党宣言>导读》、《<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读》、《发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导读》,为高校师生学习研读经典著作提供课程支撑。
3.创新制度,突破组织建设痛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抓好党的组织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党组织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高校作为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高校,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这要求各高校基层党组织增强制度意识,加强组织建设,把加强组织制度建设作为提高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质量的根本保障。在“双创”工作中,各创建单位运用科技手段提升组织工作效率,切实增强组织活力,夯实教书育人战斗堡垒。重庆大学党委全面加强组织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把好入口、规范制度、加强培训,建设了一支配置合理、精干高效的组织员队伍,保证专人抓、专人管、专人落实党员发展、教育和管理工作,不断提升党员队伍建设质量,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开展。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全面梳理党建工作制度建设成果,查漏补缺,形成《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党政、纪检工作制度汇编》,确保党建、纪检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有制可循。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教工党支部充分发挥支部专业优势,设计开发党建大数据分析平台,使用仪表盘和大屏幕可视化实时呈现党建最新成果和政策,促进党建宣传透明化、通俗化、数据化,全方位助力党建工作“智慧升级”。
4.深化改革,用好思政育人支点
新时代党建引领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高校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践行初心使命,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育人始终,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各创建单位在“双创”工作过程中,围绕“全”字、做足文章,围绕“育”字、下足功夫,全面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使高校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始终成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坚强基地。西安外事学院党委创新育人体系,建立“学院+书院”一体化人才培养制下的正蒙导师育人模式,从培育“鱼化龙”特色校园文化入手,打造“家庭—学习—生活”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广西民族大学商学院党委积极夯实课程思政教学水平,组织开展“马工程”教材集体备课会,围绕如何深耕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使思政教育全方位融入人才培养展开讨论,助力专业课程思政化,探索课程嵌入思政元素新方法。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海洋科学教工党支部发掘和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党建工作品牌,与中国航海博物馆签订共建协议,参观学习中国航海史和航海博物馆“四史”展,开展“学四史”党建共建教育活动,促进双方支部良性发展。
5. 校地合作,打造社会服务亮点
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高校始终承担着立足社会、反哺地方的基本功能。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需要高校扎根地方、服务地方,助力全国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双创”工作中,各创建单位积极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发挥自身专业优势,面向公众积极开展科普活动,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浙江大学党委扎实推进校地合作,分别与贵州省人民政府、湖州市市委签订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协议,从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多个方面对贵州展开对口支援,以推进湖州研究院落地实现双方更高质量的跨越发展。华东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党委成立防汛救灾青年突击队临时党支部,第一时间调动支部成员赶赴江西省上饶市洪灾一线,充分发挥党员冲锋在前、模范带头作用,与当地防汛力量共同坚守,帮助地方人民群众顺利度过艰难时期。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工党支部积极服务社会,围绕科技战疫、创新强国、科学普及三大主题面向公众开展“云开放”活动,集中宣传科学技术在战胜疫情中的重要作用。
三、工作总结
各创建单位在7—8月期间坚持以党建工作为引领,借助疫情期间形成的线上活动组织经验,持续发力做好暑假期间党建工作,全面深化内涵建设,广泛应用优势资源,久久为功、争先创优,不断推动新形势下党建工作取得新成效。
示范高校根据“双创”工作总体要求,严格把好制度关,在提升组织水平、宣传能力等方面规范制度、创新做法,明确重点、精准施策,不断健全党建机制,巩固党建成果。通过创新育人模式、加强校地合作,促进高校党建工作融入育人体系和地方发展,推动党建工作成效全方位落地落实。
标杆院系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积极探索党建工作形式与内涵创新方法。各创建单位充分利用线上平台,与线下活动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党日活动,宣传党的领导在抗疫胜利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以多种形式庆祝建党99周年。部分创建单位以毕业季为契机,在毕业生党员群体中开展党性教育主题活动,保障党建育人的深度和范围。
样板支部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着力打造与自身专业相结合的党建工作方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支部特色的党建品牌。各创建单位一方面将专业技术融入党建工作当中,提升党建工作质量,另一方面将党建工作成果外化为实践,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质量,以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社会参与体现党建工作实效,通过普及专业知识、协助地方抗灾等方式为社会稳定发展贡献先锋力量。
下一步,各创建单位应继续对标对表相关文件精神、做深做实党建创新工作,抓住全面复工复学契机,将新形势下党建工作做精做优,充分发挥创建单位党建示范作用,推动高校党建质量进一步提升。